东莞之声   >   国内  >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原标题: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获悉,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等10个考古项目被列为此次十大考古新发现。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其中,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则是八千年前先民适应与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现4.5万年前文化堆积

2016-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洞进行了为时五年的考古发掘。

遗址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

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分为四期6个阶段,最早的为第一期早段,年代为距今4.5-3.7万年,该阶段洞穴发育不稳定,人类活动较少,共发现火塘7个。出土石制品磨制骨器和动物骨骼,不少动物骨骼有火烧痕迹。第一期中段年代为距今3.7-1.7万年,第一期晚段为距今1.6-1.2万年,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尤其是用火遗迹明显增多。发现火塘10个。打制石制品数量剧增,出土一件通体磨制石器,刃缘残留有大量赭石粉末。第二期为距今1.2万年-9000年,本期是人类活动强度最高的时期,发现火塘5个,墓葬2座,十余石铺活动面,出土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动物骨骼。第三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现火塘11个。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出土少量砺石。另有一件石锤(凹石),表面残留红色赭石粉末。出土有表面光滑的球形针铁矿石。另出土磨制石器,主要为石锛。陶器出现,以夹砂陶为主。第四期灰褐色土,为历史时期堆积。

招果洞遗址在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1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占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为探讨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证据。

招果洞遗址目前发现火塘51个,主要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

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掘区

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掘区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先民适应与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20000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8年,根据该遗址文化堆积的超大埋深(距现地表5~10)和被海相沉积覆盖的低海拔埋藏环境(-3~-8米)的空前特殊性,发掘之前由工程部门建设一个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

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其中,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器物和自然遗存两大类:

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

出土陶片数万片,初步整理后已修复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盘、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脚、陶拍等,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夹细砂陶、夹贝壳碎屑陶等,陶胎以灰褐色、红褐色为主,厚薄不均,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形,部分有贴塑特征,炊器内壁均有明显的拍打凹窝;纹饰主要有绳纹、浅方格纹、横向篮纹、锯齿纹、蚶齿戳印纹等,部分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镞、鹿角锥、鳔、凿、针、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蛎壳加工磨制的贝器(耜、铲、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应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

木器100多件,保存优良,器形有桨、器柄、带销钉木器、矛形器、点种棒、双尖头木棍、单尖头木棍、杵、碗、扁担形木器等,其中数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凿有规整椭圆形卯孔的“刀”形器柄,推测它们应是与石斧组装使用的木工工具。

自然遗存中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种类有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等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

在汇报中表示,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一、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独特案例;井头山是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提供了宝贵材料。

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是余姚和宁波的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井头山遗址也是中国沿海超大埋深的史前贝丘遗址,首次因地制宜地把钢结构基坑成功运用于考古发掘区围护,为国内外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示范意义。

出土海洋软体动物贝壳

出土海洋软体动物贝壳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2013-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本体及其相邻区域先后数次展开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勘探确认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

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3重大型环壕、大型建筑基址、中心居址、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夯土祭坛、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物。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发现包括三重环壕、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4处大型公共墓地等。4处公共墓地。勘探确认墓葬总数1700余座,均呈排状分布。在墓葬区发现夯土祭坛遗迹3处。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两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芦山峁大营盘梁一号院落、古城寨廊庑基址、二里头遗址一、二号宫殿等中国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与其一脉相承。“一门三道”门道遗迹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建筑、偃师商城三号、五号宫殿建筑门道遗迹基本一致,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的源头性。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色彩,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的雏形。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照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照

本文标题: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国内
本文地址:www.dongguanzs.com/guonei/11758.html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www.dongguanz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